
Copyright© Yylq Govem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龙山新闻网 新闻热线:0743-6228742
主办单位:龙山县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龙山县融媒体中心 湘ICP备18012182号
通讯员系统登陆
作者 陈亚丽(团结报社新闻研究室原主任)
近日,有幸拜读家乡知名作家梁厚能先生的新书《一方水土》,令我感慨万千。
八年前,厚能曾经身患重病,一度生命垂危,虽经抢救保全了性命,但留下了偏瘫的严重后遗症。八年来,他以顽强的毅力一边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坚持文学创作,终于完成这部以自己的故乡——地处湘鄂渝交界处的桂塘坝及相邻地域,为创作背景的50万字乡土文化散文集。他与病魔抗争的故事,他的新书,深深地感动了我。
厚能本是一名机关公务员,文学与书法是他的业余爱好,并在这两个领域取得了不俗成就,他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作家天地》《湖南文学》等报刊发文学作品百余篇。出版散文集《那年那月》《一方水土》,发表作品逾120万字,还主编过47万字《清清皮渡河——湘西桂塘优秀文学作品选》。
他的数十件书法作品曾在京沪浙甘豫、长沙、台湾及韩国首尔等地展出,多次获奖。他在《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报》《书法》等报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16余万字。他的史论专著《书法湘西》,获得过“五个一工程”奖。他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湘西州书协四至六届副主席、张家界学院客座教授。
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都是县委大院里初出茅庐的小字辈,同一栋大楼办公,厚能在2楼我在3楼,经常碰面。他能写一手漂亮的书法和公文,很多重要材料就出自他之手。是大院里公认的青年才俊。我办公室的阿兰曾是他的同事。每当翻阅报纸,在副刊上发现他的名字,就会惊喜地叫我:“快看!厚能又发表文章了啦!”然后,我俩一起品读。
与厚能熟悉后得知,他从小就有一个文学梦。在完成大量枯燥公文写作的同时,他业余开始文学创作,文章屡见报端,其中不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级大报。我也是一名文学爱好者,每当读到他的新作,感慨之余,常到他的办公室去坐坐,跟他聊聊文学。
厚能个子不高,一张娃娃脸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虽是一个农家子弟,却有一身儒雅之气,真是“腹有读书气自华”。
作为单位的笔杆子,要经常加班加点,工作太过繁忙,无暇顾及自己的终身大事,年近而立,还是钻石王老五一个。俗话说,皇帝不急太监急。我和阿兰就热心地当起了红娘,看到谁家的女孩优秀出众,就去牵线搭桥,总觉得这么有才华的小伙子,应该配上一个好女孩。遗憾的是,阴差阳错都没成功牵手。
是金子总会发光。不久,他的才华被州府的伯乐相中,调到吉首工作去了,后来我也调入吉首,惊喜地听到他寻到意中人的好消息。女孩年轻漂亮,师范院校刚毕业,因倾慕他的才华,毅然走进了他的生活。从此,厚能告别了一人吃饱全家人不饿的状态,随着爱情结晶的降临,拥有了一个温馨甜蜜的小家庭。事业也是顺风顺水,被组织委以重任,可谓爱情事业双丰收。作为老大姐的我,打心里为他高兴。
后来,我们各忙各的,彼此联系少了。但我发现,走上了领导岗位的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业余爱好。不爱烟酒不打牌的他,业余时间却很充实,练书法搞写作,乐此不疲,还搞出了名堂不,两大业余爱好,均达到了专业水准,成为了湘西文艺界的翘楚。我经常在各种活动展厅里欣赏到他行云流水的书法作品,报刊上也经常读到他的散文新作,在文学、书法两个赛道上都有他奔跑的身影。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13年前他创作出版了28万字的史论专著《书法湘西》,填补了湘西书法史空白,他用散文的笔调对湘西书法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解读,对湘西书法的历史流变与发展脉络作出了清晰地描述与勾勒。
他从书法的视角来解读神秘的湘西文化,丰富了湘西文化的内涵。这部书被写入当年的中国书法年报,同时获得了全州““五个一工程”奖”。
从这部书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厚能做事的认真踏实与研究的深入。其才情与毅力,的确非同一般,所以才能厚积薄发,一鸣惊人。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突然有一天,我听说他病倒了,而且病得还不轻。那是2016年10月的一天中午,他突发脑溢血,命悬一线。我想,厚能人不胖,又没有不良嗜好,怎么会得如此大病呢?躺在病床上的他,身体左边瘫痪,不能动弹了。他的心情坏到了极点,精神几近崩溃,一心只想一了百了。
值得欣慰的是,在亲朋好友的鼓励下,他慢慢树立起了战胜病魔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康复治疗,争取早日康复,他还要继续去完成尚未完成的两件大事:一是在老家桂塘坝打造的书法景观,二是继续创作散文集《一方水土》。
在家人的精心照料下,经过漫长的康复治疗,厚能的病情大为好转,生活能够自理,可以独立行走了。于是,他甩掉了第三台轮椅,摇摇晃晃地回单位上班。领导关照他,大大减轻了他的工作任务。可他却是个闲不住的人,于是利用五一、国庆、春节等小长假,拖着半身不遂的身体回到老家,继续打造书法景观,并与同乡文友一道走讨串寨采风,广泛搜集创作素材。
2019年8月,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位于桂塘镇九年制学校内153米长的桂塘书法墙全面竣工,成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校园书法墙。
其实,他在老家桂塘建设的书法公益景观,不仅仅一处书法墙。他还在自己的胞衣之地古道溪梁家寨,打造了一处百余米长的书法碑林。与好友老红等联手,完成了跳岩河摩崖石刻、明溪广场十景碑、明溪书法桥、二蹬岩古寨书法景观以及书馨亭、稻香亭、福亭等数座书法亭的建设。
令我特别钦佩的是,病前的他,作为一名公务员,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分管着机关的一摊子事,手头有那么多的事务要处理。大病初愈后,拖着病腿挤班车奔波于工作地吉首与家乡桂塘坝之间,往返两百多公里的路程。平时,他要筹集建设资金,要向全国各地书法名家征集作品;施工时,还要亲临施工现场指导把关。这要牺牲多少休息时间?需要多大毅力?需要付出多少脑力心力?积劳成疾,我终于知道厚能生病的原因所在了。
厚能付出了这么多精力财力,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点赞声不断。用丹心翰墨回馈桑梓,没有任何单位给予他奖励,他到底图个啥呢?我想,如果没有对生他养他故土深入骨髓的挚爱,没有对书法艺术坚定执着的追求,谁会贴钱贴米搞这些?这世上也只有傻傻的他了,可这也正是让我由衷敬佩的地方。
现在,他亲手打造的系列书法景观,已成为湘鄂渝边区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吸引了鲁皖沪苏琼疆等十四个省市,以及美国、西班牙等七个国家的部分书法诗词爱好者的目光,文联、书协、诗协、诗词杂志社等单位纷纷组团参观。
更令我深感意外的是,今年8月,厚能历时12载创作的乡土文化散文集《一方水土》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这是目前首部全方位描绘湘鄂渝边地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非虚构文学专著。12年磨一剑,这是大病八年后,厚能向故土、向喜爱他的读者捧出的一份满意答卷!
捧读这本飘着油墨清香的新书,我是真真切切被他顽强的拼搏精神和书中精彩的内容打动了。
我喜欢他书中对故乡自然风光的精彩描述,欣赏他对每一个地方,历史渊源的精准叙述,更欣赏他对这片土地上平凡人物以及他们人生故事的精彩描写与生动刻画。每个优秀作家,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一支令人艳羡的生花妙笔,还有一颗特别聪慧而又深情的文心。厚能的《一方水土》,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出众的文学才华和对故乡深深眷恋的赤子深情。
阅读这部书,我认为最能打动人心的是内容的真实性。
以前我曾有一个误区,以为凡是文学作品都应有一些虚构的成分。但读了《一方水土》却发现,最打动人心的,却是那些真实的内容。真实的历史,经过了他的多方考证,来龙去脉有据可查;真实的人物,个个有名有姓,熟悉他们的人都可作证,作者对他们故事的描述,如数家珍,忠实记录,绝非编造。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环境,真实的事件,描写均少有夸张。加上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内心深处那些真实而炽热的情感,无不给人强烈的真实感,从而形成了该书独有的艺术风格与魅力。
如今,刷抖音、看微信,虚假东西太泛滥了。 厚能的《一方水土》,为什么能引起广大读者发自内心的共鸣?受到他们的喜爱点赞。专家的评论文章、读者的读后感频频见诸报刊、网络,读书分享会也是此起彼落。其中半亩方塘那场读书分享会,现场气氛强烈,一条新闻引来30多万人的围观。我想,正是因为书中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情感,深深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从这本书中,我们能真切的感受到厚能到底花了多大的功夫,走访了多少人物,查阅了多少典籍,丈量了多少土地,踏遍了多少山水,进行了多少深入的思考,才能奉献出这部沉甸甸的心血之作。
如果说,余华的小说《活着》告诉我们:活着不易,人生最大的意义就是要顽强的活着,不管遭遇怎样的挫折,打击与磨难,都要好好活下去。那么厚能的《一方水土》则告诉我们,活着不仅仅只是让生命存在,而且要让生命发出光和热,给这个世界留下更美好的记忆。
责编:朱柯源
一审:向波
二审:周娇
三审:张军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县老干幼儿园“晒秋”活动点亮童心农耕梦
县老干幼儿园开展推广普通话系列活动
龙山多部门联合开展第十个中华慈善日系列主题宣传活动
龙山县果利河综合整治工程PPP项目接受年度绩效考核
县市监局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
12345热线再收群众表扬 热心耐心服务获肯定
龙山县干部培训班赴黔江开展现场教学
龙山县部署秋冬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下载APP
分享到